• 2015年第24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国际在线·专题述评
    • 胰腺手术:演变及目前的个体化方案

      2015, 24(3):303-311.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3.001

      摘要 (172) HTML (0) PDF 1.26 M (8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胰腺癌的手术切除是患者延长生命的唯一机会,但胰腺手术目前仍然是一种技术上的挑战,并伴有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尤其是胰瘘。现在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已被人们熟知,通过预防性用药及技术上的干预有可能阻止胰瘘的发生。随着术后护理的进步及影像学手段的干预,大多数常见的并发症可以保守治疗。这篇综述也试图对胰腺术后最佳管理方式所存在的争议进行阐述。

    • >胰腺外科专题研究
    • 袖套式prolene线单层连续缝合在胰肠吻合中的应用

      2015, 24(3):312-318.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3.002

      摘要 (366) HTML (0) PDF 2.38 M (6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袖套式prolene线单层连续缝合在胰肠吻合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采用前瞻、随机对照设计,将2009年8月—2014年3月124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患者根据不同胰肠吻合方式分为3组,分别采用传统端端或端侧套入式吻合(套入式吻合组),胰管空肠黏膜端侧吻合(黏膜端侧吻合组),袖套式prolene线单层连续缝合(袖套式缝合组),比较各组胰瘘发生率及其他手术相关指标。 结果:袖套式缝合组的胰肠吻合时间明显短于另两组(均P<0.05);全组总胰瘘发生率18.5%(23/124),袖套式缝合组胰瘘发生率(4.8%)明显低于套入式吻合组(29.3%)与黏膜端侧吻合组(22.0%)(均P<0.05);3组间其他并发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按胰管直径与胰腺质地分层后的组间比较显示,胰管直径<3 mm时,袖套式缝合组胰瘘发生率(7.1%)明显低于黏膜端侧吻合组(50.0%)(P<0.05);软质地胰腺时,袖套式缝合组胰瘘发生率(11.8%)明显低于套入式吻合组(53.3%)与黏膜端侧吻合组(53.8%)(均P<0.05)。按胰管直径与胰腺质地分层后的组内比较显示,套入式吻合组中,硬质地胰腺亚组胰瘘发生率(15.4%)明显低于软质地亚组(53.3%)(P<0.05);黏膜端侧吻合组中,大直径胰腺亚组(7.4%)胰瘘发生率明显低于小直径胰管亚组(50.0%),硬质地亚组胰瘘发生率(7.1%)明显低于软质地亚组(53.8%)(均P<0.05);袖套式缝合组中,各亚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袖套式prolene线单层连续缝合方法安全简便,能降低PD术后的胰瘘发生率,尤其在胰管直径<3 mm或软胰腺质地时采用此法优势明显。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胃吻合和胰肠吻合安全性与疗效的Meta分析

      2015, 24(3):319-326.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3.003

      摘要 (233) HTML (0) PDF 1.34 M (7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胰胃吻合(PG)和胰肠吻合(PJ)两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胰腺消化道吻合术的安全性及疗效。 方法: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有关PD术中应用PG和PJ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数据的提取,按照Cochrane Handbook 5.1对纳入的文献进行严格的质量评价,并应用Review Manager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共纳入7篇文献,包括1 121例患者,其中PG组562例,PJ组55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PG组在胰瘘(OR=0.60,95% CI=0.44~0.82,P=0.001)、胆瘘(OR=0.42,95% CI=0.18~0.93,P=0.03)、腹腔积液(OR=0.50,95% CI=0.34~0.74,P=0.0005)发生率方面优于PJ组;两组在胃排空障碍(OR=0.98,95% CI=0.53~1.82,P=0.95)、术后腹腔出血(OR=1.29,95% CI=0.95~1.96,P=0.24)、二次手术率(OR=0.96,95% CI=0.61~1.52,P=0.87)、病死率(OR=0.82,95% CI=0.43~1.58,P=0.56)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PD在减少胰瘘、胆瘘、腹腔积液发生率方面较PJ更有优势,但两者的安全性与远期疗效尚值得进一步研究验证。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2015, 24(3):327-331.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3.004

      摘要 (216) HTML (0) PDF 1.17 M (6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导致胰瘘(PF)发生的危险因素,为临床上PD后PF的防治提供参考。 方法:回顾2010年1月—2014年03月期间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22例行PD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针对可能与PF相关的14个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全组PF发生率为13.9%(17/12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上腹部手术史(P=0.024),术前胆红素(P=0.003)、术中出血量(P=0.023)、术后血红蛋白(P=0.021)、胰腺质地(P=0.046)、胰管直径(P=0.007)为PD后发生PF有意义的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上腹部手术史、胰管直径<3 mm、术后血红蛋白<90 g/L是PD术后发生PF的独立危险因素(OR=4.308、5.052、3.958,均P<0.05)。 结论:对于上腹部手术史、胰管直径<3 mm、术后血红蛋白<90 g/L的PD患者,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术后PF的发生。

    • 成人胰腺段胆总管囊肿手术技巧及术后胰瘘的预防

      2015, 24(3):332-335.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3.005

      摘要 (253) HTML (0) PDF 1.13 M (7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成人胰腺段胆总管囊肿的手术技巧及并发症的预防措施。 方法:回顾2006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41例胰腺段胆总管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方法与技巧以及主要并发症胰瘘产生的原因。 结果:手术采用Kocher切口游离胰头及十二指肠第二、三段充分暴露胰腺段胆总管囊肿,38例行囊肿切除、囊肿内黏膜剥除或囊肿黏膜烧灼法处理胰腺段胆总管囊肿,3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均康复出院,无手术死亡病例。1例(2.4%)术中门静脉损伤,术后1例(2.4%)胆瘘,4例(9.8%)胰瘘(均为胆总管残端连续缝合残端瘘),5例(12.2%)切口感染。随访6个月至8年,3例术后3个月内有畏寒发热,1例死于肿瘤复发,2例死于脑出血,其余患者术后无腹痛、发热、黄疸复发。病理结果显示,41例胆总管囊肿中,合并胆管黏液乳突状腺瘤1例,胆管黏液腺癌3例,腺癌2例。 结论:胰腺段胆总管囊肿手术相对复杂,应在充分游离胰头及十二指肠第二、三段,合理选择囊肿切除、黏膜剥离或黏膜烧灼的方法。处理好胆总管残端、避免胰管损伤是胰瘘的有效预防措施。

    • 胰腺癌185例诊治回顾分析

      2015, 24(3):336-342.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3.006

      摘要 (225) HTML (0) PDF 1.75 M (8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胰腺癌早期诊断、可切除性判断及预后的因素。 方法:回顾2011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185例胰腺癌患者临床资料,通过与手术结果比较,对各影像学检查判断肿瘤可切除性效率进行评价;分析预后影响因素。 结果:全组男103例,女82例;平均年龄(58.87±10.59)岁;主要临床症状为腹痛、腹胀和黄疸;行手术治疗74例,未行手术111例。术前影像学检查以B超和CT为主,B超、CT、MRI、PET/CT判断肿瘤可切除性的ROC曲线下面积(95% CI)分别为0.524(0.343~0.705)、0.727(0.604~0.850)、0.571(0.000~1.000)、0.500(0.010~0.990)。共获得随访资料90例,中位生存期7.05个月,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29%、16%、8%;单因素分析提示有无肝转移、肿瘤分期和治疗方式是影响胰腺癌预后的因素(均P<0.05)。 结论:胰腺癌预后极差,可切除性判断可依赖于CT为主的影像检查,有无肝转移、肿瘤分期和治疗方式是重要的预后影响因素。早期诊断、治疗是延长胰腺癌患者生存时间、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 胰体尾癌的诊治:附45例报告

      2015, 24(3):343-346.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3.007

      摘要 (410) HTML (0) PDF 1.04 M (8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胰体尾癌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2001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45例胰体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诊断、治疗及预后。 结果:45例患者主要表现为不典型的上腹部疼痛(37/45);CA19-9阳性率71.1%(32/45);胰体尾占位检出率B超为92.5%(37/42),CT为97.8%(44/45)。患者均行手术探查,其中行根治性手术27例,姑息性旁路引流手术3例,其余15例仅行肿瘤活检+无水酒精注射。围手术期并发症主要为胰瘘,其发生率为6.7%(3/45),术后总体的中位生存时间11个月,行根治性切除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5个月,非根治性手术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5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1,P<0.05)。 结论:胰体尾癌临床症状不典型,早期诊断困难,总体预后差,只有提高早期诊断率和实施根治性手术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 胰腺腺鳞癌的诊断与治疗:附6例报告

      2015, 24(3):347-351.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3.008

      摘要 (836) HTML (0) PDF 1.71 M (9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胰腺腺鳞癌诊治经验,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2014年6月期间收治的6例胰腺腺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 结果:6例患者中,肿瘤位于胰头部者3例,位于胰体尾部者3例;平均年龄63.3岁;主要症状为腹痛和小便发黄;CA19-9升高5例;CT等影像学检查均提示胰腺占位病变;行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2例,胰体尾部加脾切除3例;1例术中发现肿瘤侵及胃后壁、十二指肠降部,行姑息性手术治疗;镜下病理检查均可见腺癌和鳞癌成分混杂。术后随访,死亡4例,失访1例,术后生存7~56个月,平均21个月。 结论:胰腺腺鳞癌是一种罕见肿瘤,恶性程度高,术前诊断困难,预后差,但手术切除仍是首选治疗手段,通过联合放化疗的综合治疗可能提高疗效。

    • >基础研究
    • microRNA-200c在胰腺癌干细胞中的表达及作用

      2015, 24(3):352-356.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3.009

      摘要 (253) HTML (0) PDF 1.32 M (7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microRNA-200c(miRNA-200c)在胰腺癌干细胞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在人胰腺癌PANC-1细胞中以CD24+CD44+ESA+为标记物分选胰腺癌干细胞,并通过NOD/SCID小鼠移植瘤实验验证其肿瘤干细胞特性;分别用RFQ-PCR法Transwell试验检测PANC-1细胞、胰腺癌干细胞以及转染miRNA-200c前体片段或阴性对照序列的胰腺癌干细胞的miRNA-200c表达与侵袭能力。结果:PANC-1细胞中分选出CD24+CD44+ESA+细胞(占0.8%)具有肿瘤干细胞特性,其在小鼠皮下移植后的移植瘤体积明显大于同期移植的PANC-1细胞[(1 725.14±261.29)mm3 vs.(479.65± 99.67)mm3,P<0.05];胰腺癌干细胞中miRNA-200c的表达量明显低于PANC-1细胞(0.15±0.01 vs. 1.00±0.09,P<0.05),平均穿膜细胞数明显多于PANC-1细胞[(321±7.62)个vs.(70±16.47)个,P<0.05],但转染miRNA-200c前体片段后,胰腺癌干细胞中miRNA-200c表达量明显升高,平均穿膜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结论:胰腺癌干细胞中miRNA-200c的表达降低,miRNA-200c具有抑制胰腺癌干细胞生长及侵袭力的作用。

    • K-ras突变多肽负载的DC细胞增强CIK细胞对胰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

      2015, 24(3):357-362.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3.010

      摘要 (378) HTML (0) PDF 1.69 M (8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经K-ras(12-Val)突变多肽负载的树突状细胞(DC)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共培养以后对胰腺癌PANC-1细胞的杀伤作用。 方法:取健康人外周血体外诱导分别扩增出DC和CIK;用K-ras突变体抗原表位肽负载DC(K-ras-DC),将单纯DC或K-ras-DC与CIK共培养,获得DC-CIK或K-ras-DC-CIK。比较CIK与K-ras-DC-CIK的增殖活性;分别分析DC与K-ras-DC以及CIK与K-ras-DC-CIK的免疫表型差异;检测CIK、DC-CIK、K-ras-DC-CIK上清液中IFN-γ、IL-12的水平;检测K-ras-DC-CIK、DC-CIK、CIK对PANC-1细胞的体外杀伤力。 结果:K-ras-DC-CIK的增殖能力明显强于单纯CIK(P<0.05);K-ras-DC的成熟表面分子CD1a、CD80、CD83、HLA-DR的表达明显高于单纯DC,而K-ras-DC-CIK细胞群的CD3+CD8+、CD3+CD56+表达率明显高于单纯CIK细胞群(均P<0.05);上清液中IFN-γ、IL-12的水平以及对PANC-1细胞的杀伤力由高到低均依次为K-ras-DC-CIK、DC-CIK、单纯CIK(均P<0.05)。 结论:K-ras突变多肽负载后能促进DC的成熟,负载K-ras突变多肽后的DC能增加CIK的增殖及对胰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

    • 下调NDRG1表达对胰腺癌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2015, 24(3):363-369.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3.011

      摘要 (412) HTML (0) PDF 1.38 M (7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NDRG1在胰腺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与MMP-7的关系。 方法:检测NDRG1与MMP-7蛋白与mRNA在4种胰腺癌细胞株(PANC-1、BXPC-3、CAPAN-2、SW1990)表达;构建靶向NDRG1的干扰质粒siNDRG1,转染PANC-1细胞,检测转染后PANC-1细胞NDRG1与MMP-7蛋白与mRNA的表达,以及增殖与调亡情况。 结果:4种细胞株中均有NDRG1与MMP-7蛋白与mRNA的表达,且两者的表达水平随着细胞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均P<0.05);PANC-1细胞转染siNDRG1后,NDRG1与MMP-7的蛋白与mRNA表达均明显降低、细胞增殖明显抑制、凋亡率明显升高(均P<0.05)。 结论:NDRG1的表达与胰腺癌细胞的分化程度密切相关,且可能通过上调MMP-7表达促进胰腺癌细胞的生长。

    • 胃转流术对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细胞胰岛素受体及胰岛素受体底物2表达的影响

      2015, 24(3):370-374.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3.012

      摘要 (206) HTML (0) PDF 2.21 M (7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胃转流术对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细胞中胰岛素受体(IRc)及胰岛素受体底物2(IRS-2)表达的影响。 方法:高糖高脂饮食联合腹腔注射小剂量链脲佐菌素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分为模型组和胃转流组,另取正常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胃转流组大鼠行胃空肠吻合术加空肠侧侧吻合,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大鼠均行假手术。检测术前及术后8周大鼠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胰腺组织IRc及IRS-2的表达。 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与胃转流组术前空腹血糖均明显升高,ISI均明显降低,但术后胃转流组两项指标均较模型组明显改善(均P<0.05);各组胰岛素水平手术前后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术后8周,胃转流组胰岛细胞IRc和IRS-2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模型组(均P<0.05),其中IRc表达量仍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但IRS-2表达量与正常对照组接近(P>0.05)。 结论: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细胞中IRc及IRS-2表达下调,而胃转流术能够使其表达显著增加,这可能是该手术产生对2型糖尿病产生疗效的机制之一。

    • >临床研究
    • 感染性胰腺坏死及其合并肠瘘的临床分析

      2015, 24(3):375-379.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3.013

      摘要 (354) HTML (0) PDF 1.57 M (8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感染性胰腺坏死(IPN)及其合并肠瘘的临床特点、诊治与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33例IPN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0例合并肠瘘。结果:所有患者均按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行规范化治疗,肠瘘患者根据具体情况行肠瘘修补、肠瘘切除吻合术及腹腔引流;全组IPN患者的病死率为39.4%(13/33),2012版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分级与IPN患者死亡密切相关(P<0.05);IPN合并肠瘘患者的病死率为40.0%(4/10),肠瘘对IPN总体病死率无明显影响(P>0.05),但明显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P<0.05)。罕见部位肠瘘患者的病死率(75.0%,3/4)高于常见部位肠瘘患者(16.7%,1/6)(P<0.05)。结论:IPN有较高的病死率,肠瘘发生虽不明显增加IPN患者的总体病死率,但却明显影响患者恢复,而且罕见部位肠瘘能增加患者的病死率。

    • 慢性胰腺炎138例分析

      2015, 24(3):380-384.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3.014

      摘要 (364) HTML (0) PDF 1.09 M (7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慢性胰腺炎(CP)的发病因素及诊治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38例CP患者一般资料、临床表现、治疗方法,探讨主要危险因素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根据2012年中华医学会CP诊治指南对进行患者临床分型、分期,用M-ANNHEIM的评分系统分析患者治疗(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前后CP病情变化。结果:138例CP患者中,116例(84.1%)以腹痛为主要表现;长期饮酒者44.2%(61/138),长期吸烟42.8%(59/138)、高脂血症39.9%(55/138)、胆道疾病20.2%(28/138);I型11例,II型58例,III型47例,IV型22例;1期69例,2期47例,3期22例。大量饮酒患者胰腺钙化比例高于非饮酒患者,而长期吸烟患者胰腺钙化比例与糖尿病比例均高于非吸烟患者(均P<0.05)。1期患者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4),2期患者手术治疗效果优于保守治疗(P<0.05),3期患者保守治疗治疗效果优于手术治疗(P<0.05)。结论:饮酒、吸烟、高脂血症、胆道疾病依然是CP的主要致病危险因素,不同因素所致CP的特征有所不同,应该根据CP诊治指南并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 妊娠合并急性胆源型胰腺炎的内镜治疗

      2015, 24(3):385-388.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3.015

      摘要 (202) HTML (0) PDF 1.08 M (7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内镜治疗妊娠合并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BP)的临床价值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14年期间收治的35例妊娠合并ABP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3例患者选择药物保守治疗(保守组),另22例患者均在明确诊断后48 h内行内镜微创治疗(内镜组)。结果:保守组9例(69.2%)孕妇治愈,孕妇死亡4例(30.8%),胎儿死亡6例(46.2%)。内镜组19例(86.4%)孕妇治愈,其中行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EST)治愈者12例,内镜下鼻胆管引流(ENBD)治愈者2例,ENBD后腹腔镜治愈者4例,1例经内镜治疗病情加剧,紧急开腹手术并终止妊娠后治愈,胎儿死亡;3例孕妇(13.6%)死亡,其中1例内镜治疗失败转开腹,后因胰瘘母婴死亡,2例因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母婴死亡。内镜组孕妇及胎儿病死率明显低于保守组(均P<0.05),此外,两组治疗3 d后的各项实验室指标改善情况,内镜组均优于保守组(均P<0.05)。结论:妊娠合并ABP患者早期内镜介入治疗安全有效。

    • 内镜联合腹腔镜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胰腺假性囊肿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5, 24(3):389-392.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3.016

      摘要 (231) HTML (0) PDF 1.05 M (8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内镜联合腹腔镜治疗重症急性炎(SAP)并发胰腺假性囊肿(PPC)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3月在手术治疗的52例SAP并发PPC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1例行内镜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内镜-腹腔镜组),21例行采用开腹手术治疗(开腹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治疗情况、术后疗效、恢复及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内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开腹组(均P<0.05);两组治疗有效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内镜-腹腔镜组术后疼痛、恶心、呕吐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开腹组(均P<0.05)。随访半年后,两组患者均无PPC复发。结论:采用内镜联合腹腔镜治疗SAP并发PPC,疗效显著,安全性好,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形成个体化治疗策略,值得临床应用。

    • ESKAPE血流感染对急性坏死型胰腺炎预后的影响

      2015, 24(3):393-397.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3.017

      摘要 (604) HTML (0) PDF 1.20 M (8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ESKAPE血流感染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患者预后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4年7月收治的有血培养结果的87例ANP患者,其中血培养阴性49例,阳性38例,分析血流感染,尤其是ESKAPE血流感染对ANP患者治疗结果的影响。结果:在38例血培养阳性ANP患者的69份的病原学结果中,40.6%为ESKAPE,其中鲍曼不动杆菌占比50.0%,其余依次为屎肠球菌(14.3%)、肺炎克雷伯菌(10.7%),肠杆菌属(10.7%),金黄色葡萄球菌(7.1%)和铜绿假单胞菌(7.1%)。血流感染患者休克、呼吸衰竭、肾功能衰竭与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病死率、住院费用及ICU住院天数均较非血流感染患者明显增高(均P<0.05);ESKAPE血流感染患者休克发生率以及住院费用均高于非ESKAPE血流感染患者(均P<0.05)。结论:血流感染明显增加ANP患者的并发症和病死率。ESKAPE是导致ANP患者血流感染的主要病原体,其与患者休克的发生密切相关。

    • 胰腺囊性肿瘤临床诊治特征分析:附112例报告

      2015, 24(3):398-401.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3.018

      摘要 (240) HTML (0) PDF 1.08 M (8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胰腺囊性肿瘤临床特点、诊断方式以及治疗结局,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9月—2014年9月112例胰腺囊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112例患者中,111例(99.1%)胰腺囊性肿瘤单发;确诊时81例(72.32%)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超声、CT、MRI、EUS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86.61%、89.11%、93.88%、93.33%,4种检查方式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10,P=0.224);胰体尾加脾切除术48例(42.86%),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3例(20.54%),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13例(11.61%),Beger术3例(2.68%),全胰腺切除2例(1.78%),胰腺中段切除1例(0.89%),联合脏器切除1例(0.89%),肿瘤摘除 21例(18.75%);术后发生胰瘘18例(16.07%),其中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7例(30.43%,7/23),胰体尾加脾切除胰瘘发生9例(18.75%,9/48),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术后胰瘘发生2例(15.38%,2/13),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种术式(χ2=4.767,P=0.010;χ2=5.854,P=0.007);76例(67.86%)病理结果良性,36例(32.14%)病理结果恶性。良性患者5年生存率为100%,恶性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6.96%、52.17%、26.08%。 结论:胰腺囊性肿瘤多数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单发胰体尾部胰腺肿瘤占多数,影像学诊断准确率较高,良性胰腺囊性肿瘤预后好,恶性胰腺囊性肿瘤应积极实施根治手术。

    • >文献综述
    • 微创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新进展

      2015, 24(3):402-407.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3.019

      摘要 (198) HTML (0) PDF 1.10 M (7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由于其解剖复杂、毗邻重要大血管、手术风险较大,为普通外科疑难手术之一,也是微创外科领域最难攻克的堡垒。对于开展微创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外科医生丰富的手术经验和精湛的手术操作技巧是手术成功的关键。笔者综述微创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相关进展,以期进一步明确微创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带来的利益与弊端,从而进一步提高该种手术的质量。

    • 胰腺癌放射性核素内照射治疗现状及进展

      2015, 24(3):408-412.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3.020

      摘要 (1042) HTML (0) PDF 1.09 M (385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胰腺癌是恶性程度高、进展迅速、预后极差的消化系统肿瘤,早期诊断困难,多数患者发现时已属晚期,失去手术治疗的机会,只能采取放化疗等辅助治疗手段来缓解症状及控制疾病。近年来随着放射性核素内照射治疗的不断发展,治疗策略的不断更新,其在胰腺癌的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笔者就其在胰腺癌治疗中的进展进行综述。

    • 微透析技术应用于胰腺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2015, 24(3):413-417.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3.021

      摘要 (318) HTML (0) PDF 1.11 M (7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微透析技术(MD)是一种在不破坏机体内环境的前提下,对生物体细胞间液内源性或外源性物质进行连续取样和分析的微量生化取样技术。MD不仅可用于监测药物在内脏和肿瘤中的局部药代动力学,还可研究具有代谢产物与器官特异性的病理生理过程,并且有可能作为器官和肿瘤局部药物直接传递和评估工具。笔者就MD在胰腺研究相关应用作一概述,讨论其优势和局限性,并进行展望。

    • 快速康复外科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围手术期的应用

      2015, 24(3):418-425.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3.022

      摘要 (143) HTML (0) PDF 1.15 M (7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推广,其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也已广泛运用。笔者主要对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PD中的应用进行阐述,并对存在的一些争论进行讨论。

    • >简要论著
    • 细胞核Snail因子在胰腺癌上皮-间质转化中的作用

      2015, 24(3):426-429.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3.023

      摘要 (208) HTML (0) PDF 505.32 K (6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细胞核因子Snail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胰腺癌上皮-间质转化(EMT)过程的相关性。 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7例胰腺癌组织(研究组)与13例正常胰腺组织(对照组)中的Snail、Slug、E-cadherin、vimentin的表达。 结果:研究组中胰腺癌患者胰腺组织中Snail、Slug、E-cadherin、vimentin的表达阳性率为70.13%、68.83%、36.36%、72.73%。对照组13例正常胰腺组织中Snail、Slug均不表达,E-cadherin、vimentin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2.31%、7.69%。胰腺癌组织中Snail表达与E-cadherin表达呈负相关(r=-0.225,P=0.025),与vimentin表达呈正相关(r=0.493,P<0.01);Slug表达与vimentin表达呈正相关(r=0.358,P=0.001)。Slug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及肿瘤TNM分期有关、E-cadherin的表达与淋巴结的转移与肿瘤分化程度有关、vimentin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肿瘤分化程度及肿瘤TNM分期有关(均P<0.01)。 结论:Snail的高表达可能通过调控EMT过程在胰腺癌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是胰腺癌浸润和转移的重要生物学指标。

    • 胰腺内副脾表皮样囊肿1例并文献复习

      2015, 24(3):429-434.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3.024

      摘要 (184) HTML (0) PDF 1.53 M (6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胰腺内副脾表皮样囊肿(ECIPAS)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点及治疗。 方法:报道1例ECIPAS,并检索总结近30多年国内外的37篇文献41例患者,分析该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治疗。 结果:ECIPAS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良性疾病,全球报道共42例,女性多发,男女比例1:1.6,不具有典型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常常被误诊为胰腺良性或恶性囊性疾病,误诊率为95.2%,明确诊断需手术切除后病理检查,一般首选手术治疗(腹腔镜手术或开腹手术),手术方式包括囊肿切除和保脾或非保脾的胰体尾切除术。 结论:ECIPAS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良性疾病,不具有典型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术前明确诊断比较困难,需手术后病理检查明确诊断。

    • p15、syk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直肠癌关系及预后的研究

      2015, 24(3):435-439.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3.025

      摘要 (186) HTML (0) PDF 1.12 M (6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直肠癌组织中p15、syk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与临床病理及预后之间的关系。 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MSP)联合检测直肠癌组织及相应癌旁正常组织中p15及syk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并分析两者间的关系、及其与临床病理资料之间和预后的关系。 结果:在55例直肠癌组织中,p15、syk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发生率分别为56.4%(31/55)、36.4%(20/55),对应癌旁正常组织中发生率分别为16.4%(9/55)、0%(0/55),两者间均有统计学差异(χ2=19.01,P<0.05;χ2=24.44,P<0.05);在癌组织中检测到p15启动子甲基化的31例中10例术后癌复发转移,发生率为32.2%(10/31),在癌组织中检测到syk基因甲基化的20例中7例术后发生复发转移,发生率为35.0%(7/20)。p15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与直肠癌分化程度有关(P<0.05);syk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与区域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关(P<0.05)。p15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的31例中,syk基因启动子甲基化17例,p15与syk之间的甲基化状态有关(χ2=10.48,P<0.05)。 结论:直肠癌组织中p15、syk基因启动子高度甲基化,且两者具有协同性;p15、syk基因启动子高度甲基化与直肠癌的发生及术后复发转移密切相关,联合检测两者表达及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或有助于直肠癌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

    • 引起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2015, 24(3):440-442.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3.026

      摘要 (149) HTML (0) PDF 1.01 M (7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引起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150例行阑尾炎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Pearson单因素与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对引起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全组患者中,感染患者69例,非感染患者81例;经Pearson单因素分析,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在平均年龄、BMI、多人病房、糖尿病构成、夏季手术构成、预防应用抗生素、心理准备充分率、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引起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包括:手术时间(SE=4.019,χ2=10.997,P=0.0065,OR=3.767)、BMI(SE=2.942,χ2=7.455,P=0.014,OR=3.200)、心理准备不充分(SE=2.796,χ2=9.352,P=0.016,OR=2.779)及年龄大(SE=3.565,χ2=7.901,P=0.014,OR=2.533)。 结论:手术时间、心理准备不充分、BMI及年龄大均为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应制定相应的措施,以降低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风险。

    • >临床报道
    • 成人环状胰腺的临床诊治分析:附13例报告

      2015, 24(3):443-445.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3.027

      摘要 (254) HTML (0) PDF 1.00 M (5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成人环状胰腺的诊断和临床治疗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2014年6月收治的13例成人环状胰腺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手术治疗方式及术后并发症等临床资料。 结果:临床表现以顽固性呕吐、反复上腹部疼痛及腹胀等十二指肠梗阻表现为主,患者术前行上消化道造影、腹部平片、腹部CT及MRCP等检查,13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行十二指肠与十二指肠侧侧吻合3例,行胃次全切除、Billroth-II式吻合术6例,行胃空肠吻合术3例,行十二指肠空肠侧侧吻合术1例。术后3例出现肺部感染,切口感染1例,胃空肠吻合口瘘及十二指肠瘘各1例,均经负压引流后治愈;1例术后吻合口狭窄,再次手术后治愈。 结论:成人环状胰腺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以呕吐、反复上腹部疼痛及腹胀等十二指肠梗阻表现为主,术前检查以腹部平片、上消化道造影、腹部CT及MRCP检查为主,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方式主要以胃次全切除、Billroth-II式吻合术、十二指肠侧侧吻合及胃空肠吻合术为主,术后并发症主要为肠瘘,吻合口狭窄,肺部感染等。

    • 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对急性重症胰腺炎所致SIRS转归的影响

      2015, 24(3):446-448.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3.028

      摘要 (262) HTML (0) PDF 1.03 M (5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对急性重症胰腺炎所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转归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4年3月收治的60例急性重症胰腺炎伴发SIRS患者,随机分成全肠外营养(TPN)及早期肠内营养(EEN)组,每组30例,对照分析治疗后两组患者SIRS转归情况,即心率、体温、呼吸频率、二氧化碳分压,白细胞计数及CRP和降钙素原的变化。 结果:EEN组行肠内营养5 d后与TPN组比较,患者SIRS相关症状均减轻,心率、WBC、CRP及降钙素指标均优于TPN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可减轻SIRS症状,在急性重症胰腺炎SIRS转归治疗上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 黑斑息肉综合征的诊治分析

      2015, 24(3):449-451.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3.029

      摘要 (423) HTML (0) PDF 491.83 K (7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黑斑息肉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来收治的4例黑斑息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例患者均有口唇、颊黏膜等部位黑色素沉着斑,并有多发胃肠道息肉。临床表现以腹痛、便血为主。3例行小肠部分切除术+肠息肉切除术,1例行内镜下息肉摘除术。结论:黑斑息肉综合征患者易合并息肉相关并发症,且增加恶性肿瘤风险,应密切随访,手术和内镜切除是治疗的主要方法。

    • 免钉合双网片交叠法腹腔镜全腹膜外疝修补术的临床应用

      2015, 24(3):451-454.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3.030

      摘要 (139) HTML (0) PDF 1.71 M (5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总结免钉合双网片交叠法腹腔镜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 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应用体会。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1月—2013年10月收治的26例(31例次)腹股沟疝患者行免钉合双网片交叠法腹腔镜TEP手术的临床资料。单侧疝23例,双侧疝3例;其中, 斜疝23例次,直疝4例次,股疝3例次,复合疝1例次。根据术前术中测量的数值个体化裁剪网片。结果:手术均获得成功;单侧疝平均手术时间是(82±12.2)min,术中疝囊或腹膜分破4例,平均出血量(17±4.5)mL;术后未应用镇痛剂,无阴囊血清肿,1例并发腹股沟区血清肿;术后住院2~4 d。随访患者3~24个月,均无复发、腹股沟区慢性疼痛及异物不适感。结论:免钉合双网片交叠法腹腔镜TEP手术安全可行、手术费用低。个体化裁剪的网片能够更加确切覆盖肌耻骨孔。

    • >病案报告
    • 胰头部韧带样型纤维瘤误诊为胰腺癌1例

      2015, 24(3):455-456.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3.031

      摘要 (137) HTML (0) PDF 793.57 K (5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胰管“桥接法”治疗胰腺横断伤1例

      2015, 24(3):456-457.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3.032

      摘要 (138) HTML (0) PDF 928.38 K (6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胰腺重复畸形1例

      2015, 24(3):458-458.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3.033

      摘要 (173) HTML (0) PDF 718.25 K (6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