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侧联合中间入路原位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4例报告
  • 基于GBD数据库的胰腺癌疾病负担横断面分析及前瞻性预测
  • 侵犯肝中静脉的肝内胆管癌转化治疗的难点与策略
  • 程序化改良腹腔镜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取石术的应用策略
  • 新型经腹腔入路引导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治疗结石性胆管炎合并Vater壶腹部狭窄的临床研究
  • 意外胆囊癌延迟根治术的进展与思考:3D腹腔镜PH路径的临床应用
  • 对肝内胆管结石规范性治疗的认识与思考
  • 肝门部胆管癌诊疗湖南专家共识(2025版)
  • 肝细胞癌中PD-L1表达与STAT3/PRKDC/MYC信号通路的关系研究
  • 腹腔镜门静脉流域解剖性肝切除技术发展及要点
  • 机器人辅助与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肝血管瘤的安全性及疗效比较
  • 基于颈中筋膜的喉返神经解剖定位研究
  • 胸乳入路腔镜甲状腺癌根治术中间入路与外侧入路显露喉返神经的对比研究
  • 局部晚期甲状腺癌多学科诊治1例报告
  • 早期胃癌行腹腔镜近端胃切除食管胃单肌瓣吻合术7例疗效分析
  • 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消化道重建的关键技术和焦点问题
    全选
    显示模式: |
    2025年第34卷第3期
      指南与共识
    • 2025,34(3):397-40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50046

      Abstract:

      切口疝是一类医源性疾病,具有形态多样,差异性大,分类繁杂等特点,临床治疗复杂,具有挑战性和不确定性。随着切口疝的诊断、手术方式、补片材料相关研究取得长足的进展。国内疝与腹壁外科专家在《腹壁切口疝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年版)》的基础上,经过协商讨论,并结合循证医学证据评价标准,针对复杂腹壁状态、腹壁功能不全、切口疝治疗原则、腹壁疝缺损关闭方法、围手术期处理、随访宣教等具体问题进行了增补或修订。旨在进一步提高我国腹壁切口疝诊治水平。

      • 1
      • 2
    • 2025,34(3):409-41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50045

      Abstract:

      近年来,腹股沟疝的诊治方式不断完善,个体化治疗方案日趋规范。在《成人腹股沟疝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年版)》的基础上,全国70余名相关领域专家经过充分协商,依据循证医学证据评价标准,对指南内容进行了修订和补充。本次修订重点更新了青少年腹股沟疝、阴囊疝的诊治方案,以及疝相关并发症的处理和术后宣教随访等内容,旨在为国内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提供科学规范的参考依据,进一步推动腹股沟疝诊疗水平的提升。

    • 述评
    • 张津银,谭清泉,柯能文,刘续宝

      2025,34(3):418-42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50013

      Abstract:

      人工智能(AI)在胰腺癌的诊疗中展现出巨大潜力,利用深度学习等算法,在医学影像分析、病理切片识别、药物疗效与预后预测以及新药研发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AI在应用过程中仍面临数据获取、模型可解释性等挑战,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数据共享的推进,AI有望在胰腺癌的早期筛查、个性化治疗和创新药物开发中发挥更大作用,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 许誉诚,仇毓东

      2025,34(3):428-43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40510

      Abstract:

      胰腺癌是一种侵袭性极高、预后极差的恶性肿瘤,手术切除是唯一可能实现治愈的手段。然而,由于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局部进展或转移阶段,直接手术的可行性较低。近年来,新辅助/转化治疗已成为交界可切除及局部进展期胰腺癌的重要策略,可提高R0切除率、改善生存预后。研究显示,FOLFIRINOX和吉西他滨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是常用的新辅助化疗方案,前者适用于体能状态较好的患者,后者因毒性较低在更广泛人群中具有良好耐受性。此外,放疗(如立体定向体部放疗)可增强局部控制,提高肿瘤细胞杀伤率,并减少正常组织损伤,从而优化整体治疗效果。尽管该治疗模式展现出显著优势,但仍面临毒副作用管理、最佳治疗方案优化等挑战。未来研究将聚焦于个体化精准治疗,结合基因测序、影像组学等策略,以优化新辅助/转化治疗方案,并探索化疗、放疗与免疫或靶向治疗的联合应用,以期提高胰腺癌患者的长期生存率。本文总结了胰腺癌新辅助/转化治疗联合放疗的研究进展,并分析其在调控肿瘤生物学行为和优化治疗策略方面的应用前景。

    • 指南解读
    • 杨俊,周磊,齐硕,成伟,陈康

      2025,34(3):439-44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40642

      Abstract:

      吲哚菁绿(ICG)是目前临床获批用于荧光引导手术的近红外造影剂之一,尽管已被广泛应用,但其目前仍有一些局限性。近年来,已有多种靶向荧光造影剂在胰腺癌患者中展开探索性研究,然而,关于胰腺癌荧光引导手术的标准化实践,外科领域尚未形成统一共识。2023年,国际上首次发布《胰腺肿瘤的荧光手术导航:国际专家共识》,汇集了来自全球38位胰腺外科专家关于当前应用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的意见,并通过德尔菲法对76条相关声明进行了匿名投票,最终形成61条推荐意见。该共识为我国开展胰腺肿瘤荧光引导手术提供了重要参考,但在临床推广过程中,仍需结合国内专家的意见及本土患者特点加以优化。本文围绕共识中关于ICG的使用、术中荧光成像技术以及胰腺肿瘤的荧光异质性等关键内容,结合笔者临床经验加以解读与思考,以期为胰腺肿瘤荧光手术导航的临床实践提供借鉴与启示。

    • 专题研究
    • 牛聚宝,姜文凯,李存斌,李昕,张辉

      2025,34(3):445-45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40553

      Abstract:

      背景与目的 术后胰瘘(POPF)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术后最严重及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PD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引起PD-POPF的危险因素较多,因此建立有效的预测模型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本研究探讨甘油三酯-葡萄糖(TyG)指数联合血清学指标对PD后POPF的预测效能。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2024年6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普通外科291例接受PD患者的术前一般资料、术前1周内的实验室指标及术后并发症资料。通过计算机随机数法按照7∶3比例随机分为建模组(203例)和验证组(88例),对建模组数据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及二元Logistic回归(Back-Wald法)进行多因素分析,并基于回归分析结果构建模型并利用列线图进行模型可视化。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该列线图模型的区分度,绘制校准曲线评价模型预测概率、实际概率之间的曲线,决策曲线分析预测模型在实际临床决策中的应用价值。对可能存在的影响结局变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291例患者中共有70例患者发生POPF,其中建模组发生POPF 49例,验证组21例,建模组与验证组两组数据集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建模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体质量指数(BMI)、甘油三酯、TyG指数、白蛋白(ALB)、血小板计数(PLT)、淋巴细胞绝对值(LYM)、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EUT)与POPF明显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MI、TyG指数、ALB、PLT、LYM、NEUT是POPF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构建PD-POPF风险预测模型及列线图,模型AUC为0.80(0.73~0.86),将验证组数据带入预测模型并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验证组AUC为0.80(0.70~0.90),建模组、验证组模型校准曲线接近标准曲线。亚组分析显示,肿瘤性质与肿瘤分期对PD-POPF的影响因素的影响不大,本预测模型的稳定性较好。结论 TyG指数以及BMI、PLT、NEUT、ALB、LYM与PD-POPF的发生密切相关,基于TyG指数及上述影响因素建立的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对指导临床进行早期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 1
      • 2
      • 3
      • 4
    • 钱道海,吴伟顶

      2025,34(3):455-46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30638

      Abstract:

      背景与目的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是普通外科领域技术难度最高的手术之一,其发展历程始终充满争议,尤其在无瘤原则的贯彻方面备受关注。原位LPD在遵循“no-touch”原则的基础上,可用于胰腺肿瘤的治疗,但由于操作技巧复杂,手术的安全性仍是关键挑战。本研究旨在探讨采用左侧联合中间入路施行原位LPD的手术技巧,并评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年7月—2023年1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外科和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肝胆外科接受左侧联合中间入路原位LPD手术的4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4例患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为58岁,平均体质量指数22.1 kg/m2;2例为胰头癌、1例十二指肠乳头癌、1例胆总管下段癌。患者术前白细胞、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白蛋白、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等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所有患者成功接受了左侧联合中间入路原位LPD,术中平均手术时间385 min、平均出血量87.5 mL。术后平均拔管时间10.3 d、平均住院时间10.8 d。术后发生生化漏和腹水各1例,无胆道狭窄、腹泻、乳糜漏等其他相关并发症。结论 左侧联合中间入路原位LPD在遵循“no-touch”原则的基础上能够彻底清扫淋巴结和根治肿瘤,其操作相对简便易掌握且术后无特殊并发症。总体而言,该方法是安全可行的,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未来的研究应该加强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以进一步验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 1
    • 殷雨来,张晓宇

      2025,34(3):462-47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40597

      Abstract:

      背景与目的 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肿瘤,在中国及全球范围内均构成沉重的疾病负担,不仅显著增加卫生经济支出,还深刻影响卫生政策的制定。本研究旨在系统评估过去30年间中国及全球胰腺癌的疾病负担,并基于前瞻性预测模型分析未来趋势,为科学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全球疾病负担(GBD)数据库,提取1990—2021年中国及全球范围内不同性别、全年龄段及年龄标准化的胰腺癌发病率、患病率、病死率及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数据进行分析,并采用自回归积分滑动平均(ARIMA)模型预测未来15年胰腺癌的疾病负担趋势。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1990—2021年间,中国及全球的胰腺癌发病率、患病率、病死率及DALY均呈上升趋势;其中,男性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显著高于女性,且增长速度更快。经济发达地区(如北美和欧洲)的胰腺癌发病率和病死率最高,而非洲及南亚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相对较低。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低发病地区的胰腺癌负担亦逐步加重。从时间趋势来看,中国的胰腺癌发病率和病死率增长速度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且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未来胰腺癌负担预计将进一步加重。结论 胰腺癌的疾病负担在性别及地域上存在显著差异。应加强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与早期筛查,优化个体化治疗策略,并加大对胰腺癌基础研究的投入,以有效缓解日益加重的疾病负担。本研究为胰腺癌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助力改善患者预后并减轻社会经济负担。

      • 1
      • 2
      • 3
      • 4
      • 5
      • 6
      • 7
    • 王婕,廖俊熙,邱熠,姜元娜,史宇薪,彭杰

      2025,34(3):475-48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40563

      Abstract:

      背景与目的 胰腺导管腺癌(PDAC)是一种恶性程度高、预后极差的消化系统肿瘤,其早期诊断和治疗仍面临巨大挑战。近年来,RNA甲基化修饰[如N6-甲基腺苷(m6A)和5-甲基胞嘧啶(m5C)]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备受关注,但其在PDAC中的调控机制及临床应用价值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筛选与m6A和m5C关联的PDAC预后相关lncRNA,构建可靠的预后预测模型,并探讨其与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关系。方法 基于TCGA-PDAC队列的RNA-seq数据,通过差异表达分析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鉴定m6A和m5C相关差异表达lncRNA(DElncRNA)。将样本随机分为训练集(n=89)和验证集(n=89)。采用LASSO-Cox回归筛选关键DElncRNA并构建预后模型,根据风险评分将患者分为高、低风险组。通过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多因素Cox回归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进一步结合CIBERSORT算法和ESTIMATE评分分析高、低风险组患者的免疫细胞浸润特征及肿瘤微环境(TME)差异。结果 研究筛选出4个m6A和m5C相关DElncRNA(LINC00857、LINC02038、TSPOAP1-AS1、TRPC7-AS1)构建预后模型。高风险组患者总体生存率显著低于低风险组(P<0.05),且风险评分是PDAC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HR=1.551,95% CI=1.297~1.854,P<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风险评分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均显示高预测效能(1、3、5年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6、0.875、0.879;0.685、0.711、0.792)。免疫分析显示,高风险组M0巨噬细胞浸润增加,TME评分降低(均P<0.05),提示免疫抑制性微环境特征。结论 本研究成功构建了基于m6A和m5C相关DElncRNA的PDAC预后模型,证实其具有独立预测价值;高风险患者呈现M0巨噬细胞富集及免疫抑制性微环境特征,可能为不良预后的潜在机制。

      • 1
      • 2
      • 3
      • 4
    • 朱卫东,向伟,严安,欧峥嵘,朱红伟,余枭

      2025,34(3):485-49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40185

      Abstract:

      背景与目的 N6-甲基腺苷(m6A)表观遗传学修饰对基因转录后的表达及生理、病理过程,包括肿瘤发生都有重要的调控作用。m6A阅读器IGF2BP2能够显著增强mRNA的稳定性和翻译效率,并在多种肿瘤中存在表达异常。然而,目前IGF2BP2在胰腺癌中的具体生物学功能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探讨m6A阅读器IGF2BP2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对胰腺癌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基因型及基因表达量关联数据库(GTEX)和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分析m6A编辑器、擦除器和阅读器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并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m6A阅读器IGF2BP2表达与胰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采用免疫组化在胰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临床标本中验证IGF2BP2的表达水平;采用CCK-8实验、流式细胞周期检测、平板克隆形成实验、Transwell分析m6A阅读器IGF2BP2敲低后胰腺癌细胞增殖活性、细胞周期、克隆形成数目与迁移能力的变化。结果 TCGA-GTEX及GEO数据库分析显示,m6A阅读器基因IGF2BP2在胰腺癌组织中高表达(均P<0.05),且高表达与不良的总体生存期相关(均P<0.05)。临床标本的免疫组化结果证实m6A阅读器IGF2BP2在胰腺癌组织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功能性实验结果显示,IGF2BP2基因敲减后,两株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减弱,且细胞周期更多停在静止期(G0~G1期),细胞克隆形成数目明显减少,细胞迁移能力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 m6A阅读器IGF2BP2在胰腺癌组织中呈高表达,且与胰腺癌患者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癌细胞生长与迁移有关。

      • 1
      • 2
      • 3
      • 4
      • 5
      • 6
    • 基础研究
    • 陈巍,韩峥,黄莎莎,蔡一珊,郭芳,田霞

      2025,34(3):495-50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30365

      Abstract:

      背景与目的 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核富集转录体1(NEAT1)是一种致癌lncRNA,可通过竞争性内源性RNA(ceRNA)机制促进多种癌症进展。笔者前期通过TargetScan网站发现,NEAT1与微小RNA-124-3p(miR-124-3p),以及miR-124-3p与钙黏蛋白相关蛋白(CTNNB1)之间存在结合位点。因此,本研究探讨NEAT1、miR-124-3p、CTNNB1在胰腺癌中的表达,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对胰腺癌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试验验证NEAT1、miR-124-3p、CTNNB1的关系。检测胰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胰腺癌PANC-1细胞及正常胰腺上皮H6C7细胞中NEAT1和miR-124-3p的表达水平,以及CTNNB1蛋白的表达情况。将NEAT1 siRNA转染或与miR-124-3p抑制物同时转染PANC-1细胞,评估转染后PANC-1细胞生物学功能、上皮-间充质转化相关蛋白表达以及在小鼠体内生长能力的变化。结果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试验证实NEAT1与miR-124-3p、miR-124-3p与CTNNB1之间存在靶向关系。胰腺癌组织(vs.癌旁组织)以及PANC-1细胞(vs. H6C7细胞)中,NEAT1与CTNNB1表达升高,miR-124-3p表达降低(均P<0.05)。转染NEAT1 siRNA后,PANC-1细胞NEAT1、CTNNB1表达降低,miR-124-3p表达增高,而同时转染miR-124-3p抑制物后,PANC-1细胞中miR-124-3p与CTNNB1上述表达变化被抑制(均P<0.05)。转染NEAT1 siRNA后,PANC-1细胞的增殖、迁移与侵袭能力明显减弱,凋亡率明显升高,E-cadherin蛋白表达上调,而N-cadherin、vimentin蛋白表达下调,在小鼠体内的生长能力明显降低(均P<0.05);同时转染miR-124-3p抑制物PANC-1细胞上述指标的变化明显减弱(均P<0.05)。结论 NEAT1可能通过ceRNA机制与miR-124-3p竞争性结合,削弱miR-124-3p对CTNNB1的抑制作用,从而上调CTNNB1表达,促进胰腺癌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张思琦,高明,王琪

      2025,34(3):506-51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40419

      Abstract:

      背景与目的 急性胰腺炎(AP)伴发肠损伤及肠屏障功能障碍可显著恶化AP预后,目前临床上对于AP相关肠功能障碍尚无有效性治疗方案。乌司他丁(UTI)具有抑制胰蛋白酶活性和抗炎的作用,是临床治疗AP的常规用药,但UTI是否对AP相关肠损伤具有直接改善作用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探讨UTI对AP相关肠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将30只大鼠随机均分为3组,分别腹腔注射PBS(对照组)、20% L-精氨酸(AP组)、20% L-精氨+UTI(UTI组)。在初次注射L-精氨酸(或PBS)后第0、24、48 h取尾静脉血,并在最后1次取血后处死大鼠取胰腺和末端回肠组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淀粉酶、脂肪酶、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和二胺氧化酶(DAO)水平;行胰腺和末端回肠组织病理学检查;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末端回肠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1β(IL-1β)以及白介素10(IL-10)的蛋白表达;用Western blot法及qRT-PCR法检测末端回肠组织Toll样受体4(TLR4)、核因子κB(NF-κB)p-p65的蛋白与mRNA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AP组与UTI组大鼠均出现明显的AP改变(血清淀粉酶与脂肪酶升高、胰腺组织病理损伤)与AP相关肠损伤(I-FABP与DAO水平降低、回肠组织病理损伤),但UTI组的上述指标的变化均明显弱于AP组(均P<0.01)。与对照组比较,AP组与UTI组回肠组织中促炎因子TNF-α、IL-1β、IL-6以抗炎因子IL-10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但UTI组促炎因子水平明显低于AP组,IL-10水平明显高于AP组(均P<0.01)。与对照组比较,AP组与UTI组回肠组织中TLR4/NF-κB通路分子TLR4和NF-κB p-p65的蛋白和mRNA表达均明显上调,但UTI组的上调程度明显低于AP组(均P<0.01)。结论 UTI能抑制AP大鼠回肠组织TLR4/NF-κB通路活性,进而降低回肠组织促炎因子水平、提高抗炎因子水平。因此,UTI除了抗胰腺炎作用外,可能对AP相关肠功能障碍有直接改善作用。

      • 1
      • 2
      • 3
      • 4
      • 5
      • 6
    • 平苗苗,李光耀,李启娇,王星星,郭继政

      2025,34(3):516-52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40121

      Abstract:

      背景与目的 共激活因子相关精氨酸甲基转移酶1(CARM1)参与调节RNA和蛋白质的加工。最近的研究揭示其在肿瘤发生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仍缺乏CARM1的表达与泛癌预后和免疫微环境的相关性研究。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探讨CARM1的表达与泛癌预后和免疫微环境的相关性及其潜在的生物学机制。方法 使用TCGA、GTEx、HPA数据库探索CARM1在泛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预后的关系;利用TCGA数据库分析CARM1与泛癌的肿瘤微环境、免疫检查点基因的相关性;通过STRING数据库探讨CARM1互作基因的PPI网络;采用GSEA研究CARM1在泛癌中的潜在生物学机制。结果 与正常组织相比,CARM1在多数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上调,CARM1的表达与多种肿瘤的预后相关;CARM1的表达与免疫细胞的浸润和免疫检查点的表达相关;富集分析表明CARM1可能通过影响核糖体生物合成改变泌尿系统肿瘤生物学功能;通过影响精氨酸生物合成、DNA复制和细胞周期等影响消化系统肿瘤生物学功能。结论 CARM1在肿瘤组织中异常表达,可能作为多种肿瘤的预后标志物,与泛癌的肿瘤微环境和免疫检查点基因的表达相关,可能通过多种生物学途径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是泛癌治疗的潜在靶点。

      • 1
      • 2
      • 3
      • 4
      • 5
      • 6
      • 7
    • 临床研究
    • 张晓青,李九一,吴荻,欧阳建军,张琦玲,谭红保,员勃,赵倩,彭毅梅

      2025,34(3):528-53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40615

      Abstract:

      背景与目的 老年结肠癌患者在接受腹腔镜根治术后常伴有睡眠质量下降,而良好的睡眠有助于术后快速康复。目前,临床上多采用药物干预改善术后睡眠问题,但常规药物治疗可能引发谵妄及成瘾等不良反应。为探索更安全有效的非药物干预手段,本研究评估颊针疗法联合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SGB)对术后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 纳入2024年2月—8月在长沙市第四医院接受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的60例老年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SGB干预,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颊针疗法。记录围手术期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术中及术后HR、MAP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6、24、48 h的VAS评分及术后第1、3、5天的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且嗜睡发生率明显减少(P<0.05)。两组恶心呕吐和躁动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颊针疗法联合SGB在老年结肠癌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不仅能显著改善术后睡眠质量,减轻术后疼痛,还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非药物干预手段,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1
    • 郭佳静,吴国斌,孙海山,边浩鹏,孟杨

      2025,34(3):536-54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30545

      Abstract:

      背景与目的 非计划再手术是衡量消化道穿孔手术治疗质量与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明确其发生原因、识别相关危险因素,并提出有效的预防策略,对于优化治疗方案、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消化道穿孔术后非计划再手术的原因及其危险因素,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3年7月期间石家庄市人民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303例因消化道穿孔接受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18例、女性85例,年龄(61.05±17.95)岁。术后17例发生非计划再手术,286例未发生。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非计划再手术的相关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预测模型的效能。结果 在17例非计划再手术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3例;年龄(65.76±15.11)岁。再手术原因依次为术后瘘7例、术后出血4例、手术部位感染2例、切口裂开2例、造口相关问题2例。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合并症、低蛋白血症、腹部手术史、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评分、手术级别及病史长短与非计划再手术明显有关(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表明,男性(OR=99.62,95% CI=4.90~2 025.29,P<0.05)、低蛋白血症(OR=8.59,95% CI=1.81~40.91,P<0.05)、腹部手术史(OR=17.28,95% CI=3.42~87.32,P<0.05)、ASA评分(OR=11.89,95% CI=2.73~51.72,P<0.05)、手术级别(OR=17.15,95% CI=2.47~118.93,P<0.05)及病史长短(OR=1.04,95% CI=1.02~1.07,P<0.05)为其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用以上因素构建的预测模型的敏感度为0.90,特异度为0.88,曲线下面积为0.94(95% CI=0.88~0.99,P<0.001)。结论 消化道穿孔术后非计划再手术主要原因为术后瘘与术后出血,男性、低蛋白血症等高危因素显著增加再手术风险。尽管多数此类手术为急诊操作,术前仍应充分评估相关风险因素,以减少非计划再手术发生率,提升患者预后。

      • 1
    • 文献综述
    • 钱诗怡,姜海涛,刘雅辉

      2025,34(3):546-55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40602

      Abstract:

      胰腺癌(PC)是一种高度恶性的消化系统肿瘤,具有极高的病死率和复发风险。传统的手术切除和化疗虽仍为主要治疗手段,但术后复发率高、预后不佳等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因此,探索更高效的综合治疗策略,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和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总结了近年来PC系统治疗的研究进展,重点分析化疗、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的应用现状和疗效。同时,探讨了新辅助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及转化治疗在提升传统化疗效果方面的潜力。研究表明,靶向治疗可增强抗原呈递并降低副作用,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肿瘤疫苗及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则有助于减少肿瘤免疫逃逸,改善肿瘤微环境。尽管PC的治疗手段不断创新,临床治疗仍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晚期患者的生存获益有限。因此,未来研究应聚焦于早期诊断、精准医学和个体化治疗策略,以期进一步提高治愈率和患者生存质量,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有效的治疗选择。

    • 陆绍龙,王小波,万叶剑,林杰,陈洁

      2025,34(3):555-56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30441

      Abstract: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N)是一类罕见且具有高度异质性的胰腺肿瘤,临床表现隐匿,易发生远处转移,其中肝转移最为常见,显著影响患者的预后。尽管近年来对pNEN肝转移的治疗进行了诸多探索,但仍存在诸多争议和空白。随着多学科诊疗模式的发展,pNEN肝转移的治疗策略不断优化,涵盖外科手术、局部治疗(如射频消融、经动脉介入治疗)、全身治疗(如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放射性核素治疗、内分泌治疗)等多种手段,且联合治疗已成为重要趋势。对于可手术患者,根治性切除仍是首选,而对于不可手术或耐受性较差的患者,局部治疗与全身治疗的合理联合可改善生存结局。此外,功能性pNEN患者可通过内分泌治疗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多学科协作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能够显著改善患者预后。本文综述了pNEN肝转移的治疗进展,以期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 雷寰,夏鑫,林治宇,汪涛

      2025,34(3):563-57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40649

      Abstract:

      急性胰腺炎(AP)是一种具有较高发病率和病死率的消化系统急症,其病理机制复杂,涉及多种信号通路。其中,RhoA/ROCK信号通路在AP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影响胰腺炎症反应、纤维化、微循环调控及与其他信号通路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抑制RhoA/ROCK信号通路可有效缓解AP病情,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并改善胰腺微循环,为AP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有望成为未来的重要治疗策略。因此,本文系统梳理了RhoA/ROCK信号通路的结构与功能,重点探讨其在AP进程中的作用机制,并进一步分析其在临床治疗中的潜在应用价值。通过整合现有研究成果,本文旨在为深入理解该信号通路在AP中的作用提供新视角,同时为未来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 1
      • 2
      • 3
    • 汤承基,周佳,宋颖辉,刘苏来

      2025,34(3):572-57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40517

      Abstract:

      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EPI)是一种由于胰液及其消化酶,尤其是胰脂肪酶的分泌或活性减少所引发的疾病。EPI可导致腹痛、腹胀、脂肪泻、营养不良和体质量减轻,甚至可能增加骨质疏松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其诊断主要依赖于直接功能检测和间接功能检测,治疗以胰酶替代治疗为核心,结合综合管理策略。本文对EPI的定义、常见病因、现有诊断方法及治疗与预防策略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总结,以期为该疾病的诊治优化提供参考。

    • 简要论著
    • 金锦春,丁杭良,王斌

      2025,34(3):579-58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40625

      Abstract:

      背景与目的 超声内镜引流术(UGEI)治疗胰腺假性囊肿(PPC)成效显著,但其术后仍有较高的复发率,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UGEI治疗PPC术后复发的风险因素,以期为临床优化术后管理、降低复发风险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1年3月—2024年3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新昌医院肝胆外科经UGEI治疗的80例PPC患者资料,根据术后6个月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15例)和非复发组(65例)。通过单因素分析筛选差异变量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确定独立危险因素,并运用Spearman相关分析和ROC曲线评估危险因素与复发的相关性及其预测效能。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复发组与非复发组在囊肿直径、囊壁厚度、病区是否与主胰管交通密切、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囊肿直径>8 cm、囊壁厚度>5 mm、病区与主胰管交通密切、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2周均为PPC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1.505、1.539、1.687、2.020,均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囊肿直径、囊壁厚度、病区是否与主胰管交通密切、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与PPC患者术后复发呈明显相关关系(r=0.251、0.316、0.262、0.469,均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囊肿直径(AUC=0.787)、囊壁厚度(AUC=0.751)、病区是否与主胰管交通密切(AUC=0.808)、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AUC=0.627)对PPC患者术后复发均具有一定预测作用。结论 UGEI术后复发与大囊肿(>8 cm)、厚囊壁(>5 mm)、主胰管交通及短期引流(<2周)密切相关,建议对此类高危患者延长引流时间至≥2周,并加强术后随访监测。

      • 1
    • 李更相,苏东君,党磊,彭玉星,李奋强

      2025,34(3):585-58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40481

      Abstract:

      背景与目的 目前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肝门部胆管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术后出血是一种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通常发生于游离后的动脉血管,而静脉出血较为罕见。本文报告1例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先后发生腹腔动脉与门静脉出血并经介入治疗后痊愈的病例,重点阐述经皮经肝穿刺金属裸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应用,为特殊条件下静脉源性出血的介入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兰州大学第一医院2022年6月收治的1例肝门部胆管癌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现腹腔出血的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为48岁男性,肝门部胆管癌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2次腹腔出血。首次动脉性出血(术后第11天,500 mL)经胃十二指肠动脉残端栓塞成功止血;二次门静脉假性静脉瘤出血(术后第31天,400 mL)创新性采用经皮经肝14 mm金属裸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术后即刻止血成功率100%,随访12个月显示支架通畅率100%,无血栓形成及再出血事件。结论 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腹腔出血以动脉源性为主,门静脉源性罕见。覆膜支架是门静脉假性静脉瘤出血的首选治疗方案;若受限于支架尺寸或临床条件,金属裸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替代方案。

      • 1
    • 史宇薪,刘娅,王涵玥,黄伊林,刘鸿辉,陈培妍,王青霞

      2025,34(3):589-59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40439

      Abstract:

      背景与目的 上消化道息肉病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部分息肉具有恶变风险,早期发现上消化道息肉病变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探讨健康体检人群中上消化道息肉的临床特征、病理类型及相关危险因素,以期为早期筛查、临床干预及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6月—2024年6月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健康体检中心完成胃镜检查并检出上消化道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上消化道息肉检出率及病理类型与临床特征的关联,以及息肉发生部位与病理类型之间的关联。结果 27 856名健康体检者中共有1 815例检出息肉(6.52%),其中男性检出率低于女性[749(5.43%)vs. 1 066(7.57%)],<50岁组检出率低于≥50岁组[743(5.26%)vs. 1 072(7.81%)](P<0.001);幽门螺杆菌(HP)检出率为26.48%,息肉组HP检出率低于非息肉病变组(19.10% vs. 28.13%,P<0.001)。1 531例息肉患者完成病理检查,检出胃底腺息肉787例,炎性息肉498例,增生性息肉212例,腺瘤性息肉32例及潴留性息肉2例。不同性别及年龄组中均以胃底腺息肉最常见,潴留性息肉最少见。上消化道息肉的病理类型与病变部位相关,不同病理类型息肉HP检出率存在差异,其中炎性息肉(OR=4.728,95% CI=3.447~6.485,P<0.001)和增生性息肉(OR=2.713,95% CI=1.796~4.098,P<0.001)是上消化道息肉合并HP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健康体检者上消化道息肉病好发于女性、≥50岁人群,胃底腺息肉为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不同病理类型息肉HP检出率存在差异,建议≥50岁人群常规进行胃镜筛查,并同时完善病理及HP检测。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检索项
    检索词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主编:王志明

    创刊:1992年3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694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13

    国内邮发代号:42-121

    风雨同舟二十载

    微信订阅号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