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T3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手术治疗
    肖占祥,张震生,郑进方,吴昌雄,陈劲松,梁安林,吴奕强
    2004, 13(1):2-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1.002
    [摘要](890) [HTML](0) [PDF 767.61 K](1131)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外科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36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均行股静脉切开取栓,配合肢体加压、溶栓、抗凝治疗。结果:全组未发生严重并发症,亦无手术死亡。出院随访31例,随访期2~20个月(平均9个月)。症状完全消失23例,肢体轻度肿胀8例。结论:手术取栓配合肢体加压、溶栓、抗凝等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安全、疗效满意。
    2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 诊治
    乔正荣,时德,蒋欧,王志刚
    2004, 13(1):1-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1.001
    [摘要](1146) [HTML](0) [PDF 854.90 K](977)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DV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彩色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的正确率为97.8%, 空气容积描记MVO/SVC值结合曲线诊断正确率为97.2%, ECT为100%。手术+药物治疗组MVO/SVC值及大小腿周经术后1周与非手术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愈62例(64.6%),好转25例(26.0%),无效3例(3.1%),自动出院6例(6.3%)。结论:彩色血管多普勒超声是DVT首选的无创诊断方法,空气容积描记对DVT的诊断和疗效评价是一种客观有效的无创性检测方法,尽早手术取栓加溶栓抗凝综合治疗效果满意。
    3  超声消融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术后并发腹股沟部淋巴瘘原因探讨
    周兴立,陈翠菊,郭曙光,尹存平
    2004, 13(1):4-1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1.003
    [摘要](663) [HTML](0) [PDF 775.94 K](963)
    摘要: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经腹股沟部位切口行腔内超声消融取栓手术的效果及术后并发切口淋巴液渗出(淋巴瘘)的原因。方法:对72例下肢DVT患者经腹股沟部位切口,行超声血栓消融术及术后并发切口淋巴瘘(6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2例超声消融、球囊取栓均获成功。其中51例髂总静脉汇入下腔静脉处存在狭窄,经球囊扩张后狭窄消失,其中6例置入支架。术后并发腹股沟部位淋巴瘘60例。无手术死亡。平均随访3个月(1~21个月),全部患者症状消失,仅5例肢体周径较对侧粗0.5~1.5cm。结论:该治疗方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满意,但术后淋巴瘘发生率高,其原因与淋巴管损伤、静脉高压致淋巴液增多、感染、手术技术因素及术后药物治疗有关。
    4  细胞凋亡在原发性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的大隐静脉曲张发病中的作用
    胡作军,王深明,吴惠茜,殷恒炜,王劲松,黄雪玲
    2004, 13(1):9-5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1.009
    [摘要](499) [HTML](0) [PDF 787.22 K](619)
    摘要:
    目的:探讨细胞凋亡在原发性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PDVI)的大隐静脉曲张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透射电镜、电泳、原位DNA片段末端标记(TUNEL)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原发性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的大隐静脉第一对瓣窦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Bcl2的表达。结果:试验组(PDVI)38例,正常对照组5例。试验组大隐静脉第一对瓣膜平均细胞凋亡数6.30±2.70,平均细胞凋亡率0.42±2.12,Bcl2平均阳性率0.29±1.80;试验组的细胞凋亡数和细胞凋亡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60±0.81和0.21±1.10),差异有显著性(均为P﹤0.05)。试验组大隐静脉反流程度为I°,II°者细胞凋亡率(3.06±1.65)明显低于III°, IV°者(9.85±2.36)(P﹤0.05)。试验组深静脉第一对瓣膜Bcl2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0.35±1.03)(P>0.05)。结论:细胞凋亡及Bcl2表达抑制在原发性深静脉功能不全的发病中有重要作用。
    5  间接门静脉造影对诊治肝前型门静脉高压症的意义
    吴继东,汪忠镐,王仕华,靳裕峰,曾嵘,邵江
    2004, 13(1):12-3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1.012
    [摘要](3412) [HTML](0) [PDF 772.25 K](723)
    摘要:
    目的:探讨间接门静脉造影对诊断肝前型门静脉高压症以及对手术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分析近3年来收治的肝前型门脉高压症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照间接门静脉造影和/或彩超结果,全部确定为肝前型门脉高压症。施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转流术5例,门静脉-下腔静脉转流术1例,脾切除、脾静脉-肾静脉转流术2例,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探查术、门奇静脉断流术1例,未行手术2例。结果:经转流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脾亢消失,未再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结论:间接门静脉造影检查是诊断肝前型门脉高压症的金标准,对选择手术治疗方法有指导意义。
    6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胆石症34例外科治疗体会
    李志伟,常伟华,孙文兵 满国彤,王港
    2004, 13(1):17-5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1.017
    [摘要](664) [HTML](0) [PDF 706.72 K](605)
    摘要:
    回顾性分析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胆石症34例临床资料。同时手术处理门静脉高压症及胆石症32例,因上消化道大出血行急诊断流而未处理胆石症1例,因肝功能失代偿行肝移植术1例。围手术期死亡3例均与肝功能失代偿及术中大出血密切相关,出血原因为胆囊床撕裂渗血及探查时引起肝短静脉破裂出血。结果提示:胆石症和门静脉高压症手术同时进行不会增加感染的发生率,可减少二次手术机会,但增加了术中大出血的危险性。预防出血的关键是术前纠正凝血机制、术中减少不必要的探查、必要时行胆囊部分切除术、术后加强保肝对症治疗。
    7  术中超声及术中超声造影在巨大肝恶性肿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附视频)
    王子承,段文斌,魏荣光,杨建辉,段小辉,毛先海,刘昌军,龚伟智
    2022, 31(7):920-92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7.009
    [摘要](1283) [HTML](745) [PDF 1.67 M](1631)
    摘要:
    背景与目的 巨大肝恶性肿瘤一般分化程度低,常合并血管侵犯。近年来,随着局部治疗与综合治疗的进步,巨大肝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得到了改善。手术切除是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然而手术往往难度较大,术中可能出现如瘤体破裂,癌栓播散,转移灶遗漏等原因,导致治疗效果不确切。本文通过探讨术中超声(IOUS)及术中超声造影(CEIOUS)在巨大肝恶性肿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及意义,以期优化手术流程,获得更好的肿瘤学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湖南省人民医院2019年1月—2021年8月28例运用IOUS及CEIOUS指导手术治疗的巨大肝恶性肿瘤患者资料。所有病例均实施开腹手术,统计分析研究对象的病理结果,手术方式,肿瘤大小,癌栓及肝内转移灶的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输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数据。结果 所有患者均实施开腹手术。切口采用反“L”形切口(6例),“鱼钩”形切口(9例)及胸腹联合切口(13例);全组患者的肝切除范围涉及全部肝段,部分患者联合其他脏器切除;术中肉眼可见血管癌栓者(11例),行癌栓合并瘤体整体切除(5例)或血管切开取栓(6例);术前影像学与IOUS及CEIOUS发现的肝内转移灶(11例),行切除或微波消融。手术时间190~560 min,平均(365.18±110.45)min;出血量100~1 800 mL,平均(598.21±414.43)mL;7例术中输浓缩红细胞,输注量400~1300 mL,平均(714.29±328.78)mL;6例术中输新鲜冷冻血浆,输注量150~400 mL,平均输注量(325.00±117.26)mL;肝门阻断次数1~12次,平均(4.82±2.36)次。术后病理示,肝细胞癌24例,胆管细胞癌2例,肝细胞癌合并胆管分化1例,肝母细胞瘤1例;肿瘤最大径10~22 cm,平均最大径(13.07±3.57)cm;24例患者合并微血管癌栓(包括11例肉眼可见癌栓)。平均住院时间(14.71±4.84)d。术后并发症Clavien分级分别为I级23例,II级1例,IIIa级4例。结论 巨大肝恶性肿瘤切除手术中运用IOUS及CEIOUS,可帮助优化手术策略及方案,帮助术中明确肿块与血管的关系,帮助术中定位癌栓及子灶,对于保障术中安全,术后恢复及远期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